金属的强化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2:37 点击次数:14 文章作者:
——通过合金化、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等手段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所谓强度是指材料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抗力,用给定条件下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来表示。随试验条件不同,强度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室温准静态拉伸试验所测定的屈服强度、流变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等;压缩试验中的抗压强度;弯曲试验中的抗弯强度;疲劳试验中的疲劳强度;高温条件静态拉伸所测的持久强度。每一种强度都有其特殊的物理本质,所以金属的强化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具体反映到某个强度指标上。一种手段对提高某一强度指标可能是有效的,而对另一强度指标未必有效。影响强度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材料本身的成分、组织结构和表面状态;其次是受力状态,如加力快慢、加载方式,是简单拉伸还是反复受力,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此外,试样几何形状和尺寸及试验介质也都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如超高强度钢在氢气氛中的拉伸强度可能成倍地下降(见应力腐蚀断裂和氢脆)。 强化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讲,金属强度来源于原子间结合力。如果一个理想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沿一定晶面和晶向发生滑移形变,根据计算,此时金属的理论切变强度一般是其切变模量的1/10-1/30。而金属的实际强度只是这个理论强度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位错理论的发展揭示了晶体实际切变强度(和屈服强度)低于理论切变强度的本质。在有位错存在的情况下,切变滑移是通过位错的运动来实现的,所涉及的是位错线附近的几列原子。而对于无位错的近完整晶体,切变时滑移面上的所有原子将同时滑移,这时需克服的滑移面上下原子之间的键合力无疑要大得多。金属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度之间的巨大差别,为金属的强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可以认为实测的纯金属单晶体在退火状态下的临界分切应力表示了金属的基础强度,是材料强度的下限值;而估算的金属的理论强度是经过强化之后所能期望达到的强度的上限。 强化途径:金属材料的强化途径不外两个,一是提高合金的原子间结合力,提高其理论强度,并制得无缺陷的完整晶体,如晶须。当晶须的直径较大时(如大于5μm),强度会急剧下降。有人解释为大直径晶须在生长过程中引入了可动位错,一旦有可动位错存在,强度就急剧下降了。从自前来看,只有少数几种晶须作为结构材料得到了应用。另一强化途径是向晶体内引入大量晶体缺陷,如位错、点缺陷、异类原子、晶界、高度弥散的质点或不均匀性等,这些缺陷阻碍位错运动,也会明显地提高金属强度。事实证明,这是提高金属强度最有效的途径。对工程材料来说,一般是通过综合的强化效应以达到较好的综合性能。具体方法有固溶强化、形变强化、沉淀强化和弥散强化、细化晶粒强化、择优取向强化、复相强化、纤维强化和相变强化等,这些方法往往是共存的。材料经过辐照后,也会产生强化效应,但一般不把它作为强化手段。 固溶强化:结构用的金属材料很少是纯金属,一般都要合金化。合金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产生固溶强化,另外,也可能产生沉淀强化、细化晶粒强化、相变强化和复相强化等,这要看合金元素的作用和热处理条件而定。合金元素对基体的固溶强化作用决定于溶质原子和溶剂原子在尺寸、弹性性质、电学性质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此外,也和溶质原子的浓度和分布有关;固溶强化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可分为四种:(1)溶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交互作用;(2)电学交互作用;(3)化学交互作用;(4)几何交互作用。此外,无论是代位原子或是填隙原子,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原子偏聚而形成气团。对代位点阵来说,当溶质原子比溶剂原子的直径大时,溶质原子有富集在刃位错受胀区的趋向,反之,富集于受压区。填隙原子则总是向受胀区富集。这种靠扩散在位错附近富集的现象,称为柯氏气团(Cottrell atmosphere)。柯氏气团对位错有钉扎作用,特别是填隙原子,对位错的钉扎作用更为强烈,由此成功地解释了低碳钢的屈服现象,因为填隙原子比代位原子容易扩散,所以填隙原子气团的形成温度也较低。在位错应力场的作用下,引起晶体的非对称点阵畸变而使填隙原子产生有序化的排列称为斯氏气团Snoekatmosphere。随着塑性变形(或称范性形变)量增加,金属的流变强度也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或加工硬化。形变强化是金属强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为金属材料的应用提供安全保证,也是某些金属塑性加工工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金属的形变强化可通过应力- 应变曲线来描述。为了说明形变强化的物理实质,必须了解在形变过程中位错的产生、分布和运动与流变强度的关系。晶体中的位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第二相质点周围的应力场(如果有这种应力场存在的话),对其产生阻碍作用,它属于长程作用。继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位错切割质点而过,一种是位错以某种方式绕过质点,两者都需作功,因而产生强化效应。上述质点强化随质点大小、分布、数量和质点性质而不同。通过相变而产生强化效应也是常见的金属强化方法。相变的种类很多,上述的沉淀相的形成和析出就是其中之一。现以应用最普遍的马氏体相变强化为例,说明相变强化机理。马氏体相变是一种以剪切方式进行的非扩散型相变,相变产物与基体间保持共格或半共格联系,在其周围也存在很大的内应力,甚至使周围的奥氏体发生形变而出现形变强化。从马氏体本身来看,其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常见于低碳钢和18-8不锈钢中,主要是板条马氏体(或称位错马氏体)。纤维强化:根据断裂力学观点,高强度材料可容许存在的临界裂纹尺寸很小,一旦出现裂纹就很快扩展,容易发生断裂。而将细纤维排在一起,粘结起来,可免除上述缺点,是解决脆性高强材料用于实际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金属在凝固过程、冷加工或退火过程中都会发生晶体的择优取向,力学性质因取向不同而有区别。金属可以利用择优取向而得到较高的强度,这在工业上已得到应用,但不如利用磁性能的择优取向硅钢片那样普遍。 辐照强化:由于金属在强射线条件下产生空位或填隙原子,这些缺陷阻碍位错运动,从而产生强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