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文字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9:13 点击次数:13 文章作者:
——吉金文字又叫金文、钟鼎文。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文字记录的又一种方式,它们同属于一个文字体系。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我国已经产生了青铜器。商周时代则是中国青铜器的高度发展阶段,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周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特点。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古人以祭祀为吉礼,周以前又把铜也叫金,所以祭祀用的青铜礼器称为吉金,青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吉金文字”或“金文”,“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统称为“金文”。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中国语言文字从原始的形态开始,汉字的形体笔画、笔势不断演变而形成不同的字体,各有名称。按其时间顺序来说,就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金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文字通过青铜器的铸造得以发展,也由于青铜器的留存得以延传,中国文字和青铜竟是这样一种的依存关系。因为周王朝是一个统一的局面,所以金文尽管和甲骨文一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但是相对地说字体比较严整,字形比较一致和规范,笔画和结构上简单了许多,体现了汉字发展由繁到简的原则。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重视,这些礼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如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扶风强家村出土的师翻鼎,西周的《大盂鼎》和《散氏盘》铭文是金文中的经典之作。土。汉武帝时,当时有人将在山西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年)。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金文不仅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我国文字发展的重要资料。金文研究时至今日,发表著作、专书和论文不下几千种。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比甲骨文多,尤其是形声字多,已充分体现了形声构字的原则。形声字在汉字发展史里取得优势性的地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金文的字数说法有几种。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书法简史认为,金文约有3005字,其中可知有1804字,较甲骨文略多。《殷周金文集成》一书收入有铭铜器拓片共12000余件,失收、漏收或新出之有铭铜器也有1700多件。中国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刊行的金石学家吴式芬所撰《捃古录金文》共3卷9册,著录1334件商周铜器的铭文。按器的种类编排,每类又以铭文多少为序。在所录铭文后面附有释文,间有作者考证或采录诸家之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古文字数字化开发组开发研制的《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金文字库”收字完整,包括楷体字(集外隶定字)6194个、金文原形字14249个和金文偏旁(不独立成字者)539个。“金文资料库”收录了迄今已发表的青铜器铭文13320篇(包括《殷周金文集成》未收的1335篇),总字数12480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大东国际数据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开发完成的《金文字库及金文资料全文检索系统》金文字库中收集隶定字约4500字,金文原篆字约2600字,隶定字分别有宋体、黑体、仿宋、幼圆五种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