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檀城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9:11 点击次数:36 文章作者:
——黄金摆件。清朝末代,因建福宫内盗失火,从烧熔的金属中提炼出来的黄金,分一部分制成两座直径和高度均一尺的黄金“檀城”。分别施舍给北京雍和宫和柏林寺两庙。故宫里的金银珠宝繁多,故宫里的建筑用金也相当多,连宫殿建筑用瓦都选用仿金颜色的琉璃瓦,因此整个紫禁城看上去金碧辉煌、庄严宏伟。故宫内各院落建筑前后摆放的许多用来盛水消防的大铜缸也全是鎏金的,这引得八国联军的强盗们用刺刀刮削鎏金层,使大铜缸遍体鳞伤。故宫文物历经百年沧桑流失严重。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进入宫内抢掠,据劫后的清点记载,当时仅乾清宫一处,就被抢走瓷器、玉器、珊瑚、玛瑙、铜器、铜镀金佛、书画册等共340件。日本侵华战争时把故宫救火用的镀金大铜水缸运到天津去造枪炮,对故宫造成大的破坏。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民国政府成立,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为使清政府承认共和政体,当时双方达成了一个《清室优待条件》,根据这个条件,逊帝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尊号不变,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族机构和官员照旧,宗庙陵寝由民国政府派兵保护,民国政府待以君主之礼,岁给400万两白银。退位后的溥仪生活奢华依旧,400万两白银挥霍一空之后,便打起了故宫文物的主意。当时宫内的偷盗方式一种是溥仪及大臣官员们采用赏赐、送礼、借阅、典当、抵押、修补、拍卖等名目“明偷”。另一种是太监拔门撬锁,秘密地偷窃,以满足花销,以致造成大量故宫文物外流。这期间溥仪曾赏赐其弟溥杰大量珍宝,准备必要时作为出国远走的川资路费。1925年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清点毓庆宫时曾发现了“赏溥杰单”,其中记载赏赐溥杰的“……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天禄书目所载,宝籍三编所收,择其精华,大都移送宫外。”而据溥仪自己说:送出的总数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和册页及200多种左右的宋版真本。1922年,溥仪的“内务府”与社会上的古董商相勾结,在宫内搞了一次“招标拍卖”,计有古物类朝带、玉器、玛瑙、水晶等138件,宝石类猫眼、红宝石、金盘、金碟等64件。1923年,溥仪向北京汇丰银行借款,以各种金器80件作抵押。1924年,他再度向盐业银行借款,除了各类珠宝玉玺等物品外,还有一套金编钟也在抵押物品之中。上行则下效。溥仪(1906-1967)16岁时,曾打开过建福宫内一座库房,库房封条已有近百年无人开启,库房中满屋皮箱直堆到房顶,箱皮上的嘉庆封条依然完好。据传此都是乾隆皇帝生前最为喜爱的珍玩,乾隆去世后,嘉庆帝下令把那些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装满了建福宫一带许多的殿堂库房。这些宝库中有的尽是彝器,有的是瓷器,有的是善本、名画。自1922年(宣统十三年)后,清朝已入末路,紫禁城在表面是一片平静,而宫内的秩序则早己失去平衡,宫内不时传闻盗窃案件、无名火警以及行凶事件,至于烟、赌、诈、骗等更是习以为常,溥仪15岁结婚大典时,盗窃案件的发展已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为了追查日益猖獗的偷盗,太妃曾令敬事房都领组成九堂总督,会审管事的太监,并清点建福宫内财物,而恰此时宫内却发生了大火,将清点和未清点的文物全部烧毁。此次大火烧了整整一夜,把建福宫附近一带包括静怡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等包括在内的英华殿以东、保华殿以北、建福宫以西整个一大片宫殿全部化为焦土。这里是清官贮藏珍宝最多的地方,据内务府以后发布的账目称,烧掉金佛2665尊,字画1100多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但究竟这把大火毁掉了多少珍宝、文物,至今仍是个谜。这场火灾后溥仪想把此地改建为网球场,内务府把烧熔的焦土“垃圾”装成了许多的麻袋,通知北京的各家金店同来竞争投标,一家金店以五十万现大洋获得这批“垃圾”的处理权(50万现大洋在当时是天文数字,以当时市价一斤猪肉才合八分钱)。这家金店从烧熔的金属中提炼出纯黄金竟达1.7万多两,而其余银、铜、锡等还不算。其中一部分“垃圾”分给了内务府的官员,其中一位内务府官员提炼后分别施舍给北京雍和宫和柏林寺两庙各两座直径和高度均一尺的黄金“檀城”。其后养心殿东套院无逸斋又发生火警,幸好发现及时,被及时扑灭。起火的原因和损失的真相已无从调查考证,但其真正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掩盖盗窃的证据。当时在地安门及琉璃厂一带新开了许多家的古玩铺,大多是内务府官员和太监开设的,这些“名正言顺”的古玩铺成为故宫内偷盗流失文物直接的销赃者。同时,溥仪还与亡清朝遗老遗少、残余势力勾结,图谋复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及民国政府要员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