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抓金,右抓银,世世代代不缺钱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9:01 点击次数:129 文章作者:
——风水理论。此说在学界沿袭几千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秦始皇生于邯郸,死于沙丘。按照叶落归根的传统,秦始皇的陵墓应在河北选墓址,可是当初为何选择在陕西?还有,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四五十公里以东的临潼骊山北麓?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渭水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因此,陵墓选择此地,符合“左抓金,右抓银,世世代代不缺钱”的风水理论。《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俱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之奥,尊长之处也”。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秦皇陵园背靠骊山、山势起伏、景色优美,面向渭水、地势开阔、粮草丰茂,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符合当时“头枕山,脚登川,世世代代做高官”的习俗讲究。战国末期,诸侯纷争,秦国异军突起。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赢来这一局面的是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风云人物——秦王朝旷世君主——秦始皇。秦始皇姓蠃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把古时的皇与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在完成统一大业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废谥法,以世计;统一度量衡与文字、货币;修驰道,筑长城,巩固国防;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办了许多有利于社会生产,符合人民利益的大事。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留下了些许遗憾。唐代诗人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古风诗,讴歌了秦皇的丰功伟绩:“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孥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qíliè)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秦始皇生前轰轰烈烈,成就了千秋伟业;死后神秘莫测,留下了千古之谜。秦始皇生前死后事迷雾重重,后人总想探求个究竟。于是,一座帝王陵及其相关的问题引来了无数人的好奇心。有人说: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这话一点不假。1978年溽(rù)暑未消的9月,当国际考古学界正在为希腊弗吉纳村马其顿大墓的发现(具体发现时间在前一年的11月)而交相赞誉的时候,对历史有着深刻研究和造诣的法国现总统、前总理、巴黎市长希拉克先生,却站在中国骊山脚下的西杨村畔,面对着一个刚刚从渭河平原的黄土层下发掘出来的秦代兵马俑军阵,喜不自胜地说:“原来世界上公认有七大奇迹,今天看了秦俑,我要说这是第八奇迹,”稍一停顿,他又打着手势,言犹未尽似地作了个强有力的补充:“而且秦“应该名列前茅!”什么是世界七大奇迹?按历史文献记载,即金字塔、宙斯像、摩索拉斯基陵墓、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阿泰密斯女神庙、罗德岛太阳神巨像以及亚历山大的灯塔。由于这是由公元前二世纪腓尼基一个名叫昂蒂帕特的人封定的,便相沿而成为定论。尽管中国雄伟的万里长城翘首东方,印度的泰姬陵也风格独特,但或者是由于昂蒂帕特本人当时的阅历有限,或者是由于时间上的靠后,还都没有能够挂上号。至于近代出现的法国的埃菲尔士铁塔,美国旧金山的金门桥等等,虽也无愧是世界建筑艺术方面的骄傲,无奈都因为资历太浅,压根儿不能和“七大奇“”相提并论了。可是很遗憾,七大奇迹经过历史潮水的冲涮,已有六个“浪淘尽”,荡然无存。经历了风雨侵蚀,迄今还保留下来可供人们观赏的,就只有尼罗河畔“形影相”的金字塔和那尊早已被毁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了。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吧,博学多闻的希拉克先生,才不容分说地给了秦俑以“第八奇”的崇高评价,并向全世界又一次传递了这个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的信息,使国际考古学界为之惊叹不已。奇迹,确实是个奇迹!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1962年,我国考古人员第一次对秦始皇陵园进行全面考古勘察并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现在,仅已经开掘了的第一号坑的面积,就有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坐西面东的长方形坑内置放着6400多个完全和真人真马同样大小的兵马俑。紧靠它北面的二号坑,也有6000平方米的面积,其中有1300多各种兵马俑,战车89乘,车马356匹,鞍马100余件。一、二号坑后边还有三号坑,经钻探和试掘,也发现有以军官俑为主体的68个兵马俑。秦皇陵(含兵马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慕名而来,瞻仰这件反映中国2000多年前先进科技、军事、艺术水平的杰作。秦始皇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秦始皇陵的过渡性与复杂性常常出人意料。秦陵工程的设计者不仅在墓地的选择方面表现了独特的远见卓识,而且在陵园总体布局设计方面也颇具匠心,陵园封冢是按“树草木“象山”的思路设计的;内外城垣是模拟都邑设计的,地宫是模拟宇宙设计的,内涵与布局体现了“事死如‘生’”的埋葬观念,外观设计上更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秦始皇陵与秦国历代王陵的建制有所不同,不仅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发现皇后陵。而且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寝殿便殿,并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之风气。秦始皇陵园,又名骊山园,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5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总面积约2.13平方公里。陵园设计规整,建筑宏伟,它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整个陵园布局可分为坟冢、地宫、内城、外城、外城外围五个层次:秦始皇陵规模和高度在先秦国君和两汉时期的帝陵中当是首屈一指的,可称中国历史上帝陵封冢之最。秦始皇坟冢属于一种多级台阶式的封土堆,呈覆斗状,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度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坟高五“余丈。”按当时每尺23厘米折算约为115米。但由于经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高度比原来低了很多。近百年来,先后有过几次测量,但数据出入较大,有说46米的,有说43米的,有说55米的,也有说高76米、底长宽各350米的,还有说高87米、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的。从这些不同时期的数据可以看出,至20世纪陵封冢高度仍然保持在50米以上,历经2000余年高度下降了二分之一强,按这样计算,它平均三年要下降10厘米,2000余年也就是60余米。所以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司马迁关于“坟高五“余丈”的记载客观地表述了当年封冢的高度。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部分,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及内部结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过去几十年中,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在近60平方公里面积的秦始皇陵区钻探了70多万个孔,希望发现地下陵墓的秘密,由于没有科学的定性范围,收效甚微。2002年,国家启动了一项旨在解开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地宫之谜的“863“划”工程。2002年9月,高光谱的仪器才自行研发出来,年底就用于遥感考古探测。高光谱遥感考古应用在国际上这还是第二次,而在国内还是首次。2003年11月26日,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宣布,通过采用最新遥感考古和8类22种物探新技术勘查表明,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古代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宫墙顶面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同时,在地宫中也发现了由金属引起的极化率异常,经判断不是由水银引起,也不像是《史记》“下铜以置椁”透露的以铜板浇铸墓室地基,说明地宫中有金属陪葬品。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这次探测却只有东西两条墓道,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上述物探结论最终得到了考古队用“洛阳铲“钻探的实际验证。100多年前,洛阳邙山南麓马坡村一个名叫李鸭子的盗墓贼发明了这样一种盗墓工具。洛阳铲弧形铲头、胶木长柄,铲头看似半圆筒,插入地下后,铲子的内面可以带上一筒土,以此可以了解地下不同层位的土质、土色、包含物,判断地下文物遗存。陵园的城垣由内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型,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与西安的明代城墙长度相近。内城是秦陵园的重点建设区,内城垣内的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地下宫城、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的陪葬坑均在内城的南半部。内城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内城南部为重点区,北部为附属区。而南北两部设施的内涵,均属于宫廷的范围。外城即内外城垣之间的外廓城部分,根据考古资料,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48座后宫人员的陪葬墓、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东区的南部有一大型陪葬坑,试掘方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而“百戏俑”则在其南侧不远处。其南、北两区目前尚未发现遗迹、遗物。这种布局说明外廓城的西区是重点区,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yòu)苑及园寺吏舍。其与内城相比,则显然居于附属地位。外城垣之外的地区。其东边除了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还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其西边则有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其北边发现有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其南边靠近骊山则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经过2000余年的历史风雨,除了封土和南部的内城垣仍有局部残留之外,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几近荡然无存。经对东边的内外城门及其附属遗址和其它几处城门基址、城垣等进行勘探发掘,发现东西两边的内外城门皆为院落式建筑,并伴有三出阙式建筑。而尤其重要的是,陵园的内城垣是内外两面皆有回廊的回廊式城垣,其四角也各有角楼。经过我国几代考古专家近半个世纪的考察研究,秦始皇陵基本轮廓已经弄清,但仍有封土取自何处、“旁行三百丈”表示什么、司马道的走向如何、项羽是否火烧秦陵四大谜团有待揭开。秦始皇陵园工程浩大,这项巨大土木工程的督造者是谁呢?《史记》明文记载的只有李斯一人,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始皇帝汇报陵园工程时声称,“丞相臣斯昧死言:‘臣将隶徒七十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可见李斯曾以丞相身份主持过陵园这项规模巨大的工程。我国大约自战国晚期由丞相主持国王陵墓工程营造已成为惯例,如中山国王陵墓的主持者就是由相邦主管。秦国丞相李斯主持秦始皇陵园工程无疑也是继承了这一制度。然而李斯任丞相已是始皇三十五年的事了,距秦始皇死只有三年。在此之前陵园工程的主持者史无记载,但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陶文可知,这段时间由左、右司空具体负责。其实根据当时丞相主持陵墓工程的制度,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李斯之前的几位无疑也主持过陵园工程,其中有丞相状、丞相王绾、丞相隗林和相邦吕不韦,还有右丞相冯去疾。这些人先后都以丞相身份主持过陵园工程。不过在主持陵园工程中作用较大的两位承相还要数吕不韦和李斯了。吕不韦是秦始皇时代的第一位相邦。当秦始皇年幼时,仅处于名义执政阶段,而吕不韦已是历任两朝的相邦,又号称始皇帝仲父“委国事大臣”。所以,当时的吕不韦已成为秦国的实际执政者。虽然他名义上是相邦,而事实上他的权力已达到集相邦与国王于一身。始皇陵园工程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从陵园位置的选择到陵园的整体规划,从调配人力、物力到陵园的施工,作为陵园工程的第一位主持者吕不韦无疑起了关键的作用。在他任相邦的9年时间内,为整个陵园工程的营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李斯是继隗林之后升任丞相的,那时陵园工程正是大规模营造时间。而李斯作为客卿、廷尉一直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赏识。早在吕不韦被罢免、秦始皇亲政时“朝廷中李斯用事”。全国统一后,李斯以廷尉的身份参与了秦始皇建立和巩固封建帝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在他任丞相之前即参与了陵园工程的主持。当他接任丞相后就正式主持了这项工程,在整个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和扩建方面,李斯先后作为陵园工程参与主持和主持者身份,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史书唯独记录了李斯为陵园工程的主持者,尽管这与李斯后来一直处于受宠的位置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李斯在陵园工程后期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秦代丞相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丞相主管陵园工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陵园工程的高度重视。由丞相主持陵园工程既可以直接把皇帝的意图及时地落实到工程之中,也便于从全国抽调人力、物力,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最高督造者丞相之下还有许多官署组成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具体实施陵园工程的组织管理与施工。秦代哪些官署参与了陵园工程的管理,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秦始皇陵园出土的一批金文和大量的陶文资料为我们探讨这一悬案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文字资料。从目前发现的兵器和其它铜器上的刻铭来看,秦代中央主要铸铜官署“寺工”和“少府”都参与了陵园青铜器金银器等陪葬品的制作。寺工官署主要负责铸造陪葬的青铜兵器,“少府官署”则负责和参与了陵园其它青铜器、金银器陪葬品的制作。为陵园负责烧造砖瓦房的中央官署机构有“都司空“左司空、右司空、右水、左水、寺水、大水、北司、宫水等十个之多”,“每个官“内都设有许多工师具体主管砖瓦的烧造。现已发现的工师已达48人”(袁仲一《秦代陶文》)。烧制砖瓦房的还有地方官署和民间制陶作坊。专门为陵园制作兵马俑陪葬的有来自中央官署的雕塑大师,有从都城咸阳抽调来的雕塑大师,也有来自民间作坊的雕塑大师和一大批从事辅助工艺的工匠和助手。“左右司“”不仅负责烧制砖瓦,可能还参与了整个工程的组织与管理。我们知道司空很早就是管理土木工程的。秦代由于大兴土木工程,不仅在中央设有左右司空,在郡县和邦国同样设有司空,分别以郡司空、县司空、邦司空称之。《云梦秦简》释文注曰:“司空,“名,掌管工程,因当时工程多用刑徒,后逐渐成为主管刑徒的官名。”秦始皇陵园这样大型的土木工程由左右司空参与管理与组织是完全可能的。陵园工程不仅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同时它还以立法管理工程。从《云梦秦简》可知,秦代土木工程立法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立法十分严密,法定准则又非常明确。就拿人员征调来说,秦律明确规定必须按时征发徭役,按时组织输送被征调的人员,按时到达服徭役的场所。否则,如果耽误了征发徭役,对于当事人员要处以罚1甲的处理。被征调人员如果迟到3-5天要受到训斥,迟到6-10天罚一盾,迟到10天以上罚一甲,处罚是够严厉的。秦代一甲约值几百钱,一个服徭役者干一天才能得到8钱报酬。这样折算,一甲就相当于一个人无尝地干数百天工日。再从人员组织管理来说,秦律针对不同身份的人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方式。如私家奴婢及刑徒在服劳役期间每20人编为一组,每组派刑徒主管一人,负责监管刑徒,逃跑的要加罪。如果刑徒主管人员不够时,可以把劳作三年以上的刑徒减刑派为刑徒主管。爵位在公士以下的人居赀劳作期间不必穿囚服,也不必戴刑具。关于工程管理,秦律也有法定程序和法人主管,秦代工程还有法定的质量和验收标准。秦律明文规定,所筑墙垣一年之内不得发生质量问题,如果不满一年发生墙坏现象,要令原来修墙的人员重新修筑,所费的工日不得算入服徭役的时间。秦代工程还有法定的呈报程序。呈报工程之前要预算准确的工程量。工程量估算的法定标准是施工在预定期限的前后各两天内完成为合法,超期两天以上或提前两天以上都要追究法律责任。估算工程量的法人代表是主管工程的司空与匠人。工程由他们两人共同估算,否则是违法的,工程量估算超过法定标准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秦代工程还有由行政主管、司空、技术主管、匠人等组成工程的法定领导,工程的估算、施工、质量均由他们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秦始皇陵是秦始皇即位就开工修建的,营造骊山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公元前246年,当蠃政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寿陵”,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只不过秦始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秦始皇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陵园工程建设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秦王政二十六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十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国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还要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内“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郦道元说:“项羽入“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自上世纪70年代秦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发现之后,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几代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园内外陆续勘探发掘了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发掘出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但主体地宫尚未开启,面世文物只露出冰山一角。2002年的高科技探测,在地宫中也发现了由金属引起的极化率异常,经判断不是由水银引起,也不像是《史记》“下铜以“椁”透露的以铜板浇铸墓室地基,说明地宫中有金属陪葬品。但秦始皇陵地宫究竟埋了多少随葬品,陵墓究竟有没有被盗掘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人们只知道公元前209年秦皇陵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摇摇欲坠的秦王朝在挣扎中维持了不足一年的时间便告覆灭。随着秦王朝的覆灭,秦始皇陵的厄运也就降临了。最早光顾秦始皇陵园的是楚霸王项羽。关于项羽盗掘秦陵的情节和盗掘程度史书记载不尽相同,甚至前后出入较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极其严谨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园的记载中只字未提项羽掘陵一事。只是在刘邦与项羽在战前对骂时,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掘始皇“冢”。此话出自项羽的对手刘邦之口,是否确有其事连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也无法断言,只好客观地记载了刘邦的原话。后来班固在《汉书》记载此事时也是比较慎重的,“骊山之“未成,而周章百万大师至其下矣。项籍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班固这段话同样也不是他本人的发明,这段话出自汉成帝的大臣刘向的上谏书中。当年汉成帝营造延陵,不久又改变计划营造昌陵,“营起昌“,数年不成,复还归延陵,制度泰奢。”面对成几次改变陵址,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刘向劝谏成帝应当薄葬,反对厚葬。他在谏书中既列举了薄葬典型又谈到厚葬的恶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着重叙述的一个厚葬的例子。作为一篇论说文的谏书,作者的主观动机及感情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例未必完全确切。即使如此作者对项羽盗掘始皇陵的记述也是有分寸的,谏书中谈到项羽焚烧地面上的宫宇宫室,并没有断言项羽盗掘秦陵。《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距秦亡100多年,《汉书》作者班固距秦亡200年,郦道元距秦亡400多年,孰虚孰实,任由着世人发挥想象力去评断吧!或许到有一天秦陵开掘后,真相才会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