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金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8:03 点击次数:117 文章作者:
——金属装饰工艺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加工图案纹饰。即以锤敲打凿子,使凿子在器物表面刻出阴线图案。有的凿子头部带有凹凸的图案,经锤打,图案便可刻在器物上。錾:小凿,雕凿金石的工具。《说文》:“錾,小凿也。从金,从斩,斩亦声。”《广雅·释器》:“镌谓之錾。”宋·李诫《营造法式》:“用錾揭剥高处。”錾:雕,刻。《说岳全传》:“罗延庆力大无穷,使一杆錾金枪,犹如天神一般。”錾刀:雕刻家的工具,回火钢,刀身磨成斜形,头部形成尖峰,尾端装有握手柄。錾子:通过凿、刻、旋、削加工材料的工具,具有短金属杆,在一端有锐刃。錾金技术,这种高超的黄金加工技艺,以往均认为隋唐时期才开始出现。青州近期出土的这三件彩绘造像已经证明,錾金技术早在北魏时期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发展到北齐时,工匠们的錾金技术已掌握得极为娴熟了。这三件彩绘造像均收藏于青州市博物馆。北魏彩绘造像碑1994年12月10日出土于青州市酒厂。造像碑用石灰石雕成。碑高138厘米,尖拱形,上部略向前伸;下宽90厘米,碑下有径15厘米、长30厘米的榫,碑座己佚。造像碑由本尊、二胁侍和七位飞天组成。本尊高83厘米。螺形高髻,面相清癯,眉目清秀,嘴角上翘呈微笑状;耳垂较小,长颈,手施无畏与愿印:着宝衣博带袈裟,内穿长裙,袈裟、长裙下摆外侈,下部折纹较多;赤足立于莲芯上。造像面部、手、足的皮肤外露部分贴金;头光用莲花瓣、五色光环组成,外侧为宝相花环;背光内侧为彩绘的莲花瓣、浅线刻的宝相花环,外侧为五色光环组成。造像发髻用宝蓝色彩绘,唇涂朱红;袈裟用宝蓝、石绿、赭石色构成斜长方形图案,长方形内绘朱砂红色,图边框部分用錾金技术将黄金制成宽0.5毫米的金线固定于石质上。左、右胁侍高均为53厘米。头梳双髻,面相清癯,眉目清秀,颧骨较高,嘴角上翘呈微笑状;上身袒露,腕戴手镯,肩披较大的披帛,披帛在下腹部交叉结于一黄金璧后,分左右两股上绕至双肋间,再飘然下垂;左手置于胸前,手中持宝盒,右手自然下垂,手中握香囊;下著长裙;左胁侍胯间有带结的裙带,裙下摆外侈,赤足立于莲芯上;有双重莲花瓣头光,外侧为五色光环。造像形体为男性。胁恃长裙彩绘保留完整,系用朱红涂地,上有石绿、宝蓝、赭石等线条,并有用四个小菱形组成花形和0.5毫米宽的錾金图案。二胁侍莲花下有彩绘的双兽。飞天共七位,排列为左、右各三位,顶端一位。飞天内侧为宝相花环,七名飞天每人一只手执花环。其彩带飘洒自然,动感极强。飞天面部彩绘精细,系先用白色敷地,然后用肉色绘脸,最后画出五官,五官中的黑眉、眼睛、鼻子、红唇绘制较细;飞天中上部五人梳双环或多环高发害,面呈瓜子形,眉目清秀,着圆领衫;下部两人梳单髻,面呈方形,着对衽衫,上唇部用黑色绘成八字形胡须。因此,这七个飞天上部的五位应为女性,而下部的两位应为男性。飞天用黑色、宝蓝、石绿、朱红彩绘,彩带用朱红、宝蓝、石绿、赭石等五色彩绘,彩带中并有用四个小菱形组成的花形錾金图案多处。在飞天彩带外,为火焰纹图案。造像碑用平直刀法刻制。出土时碎为七块,系埋入地下前砸毁所致,粘对复原后基本完整。据《嘉靖青州府志》记载,造像碑的出土地点为位于北魏时期青州治地东阳城西北角的七级寺故址。从造像碑雕刻技法,造像特征,并参照青州地区出土北朝有纪年的造像,此件造像碑应为北魏晚期的遗物。东魏彩绘菩萨造像1987年11月11日出土于青州市驼山路南部,出土地点西100米即青州市博物馆。菩萨像用石灰石雕刻。像高95厘米,下有直径12厘米、长20厘米的榫。基座已佚。为单体圆雕造像。菩萨黑发,长发垂至时上部,头梳高髻,髻用折巾缠绕,折巾上有黄金饰件,有较小的如翅,冠带下垂至肩部;菩萨面相清秀,呈微笑状;长颈,颈佩黄金项圈和缨珞;斜肩,肩披较宽的披帛,披帛在肩处有极精美的彩绘图案;左手自然下垂,握住缠绕肘上的披帛,披帛下端亦有极精美的彩绘图案。并有黄金饰件;右手半举,指残,手佩黄金的手镯;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腰间有较精美的裙结,赤足立于莲芯上。菩萨造像彩绘保留完整,色彩鲜艳如初。彩绘为多遍施彩而成,即第一遍用白色打底,第二遍施肉色,最后彩绘其它颜色。造像的头发、皮肤、披帛、长裙等用黑色、肉色、石绿、宝蓝、朱红、赭石等色彩绘,尤以面部和长裙彩绘极精。面部系施好肉色后,用黑色勾出眉的上部边线,然后用宝蓝色描眉;上眼睑用赭石色彩绘,下深上浅,逐渐在眉上变成肉色;唇涂好朱红色口红以后,用宝蓝色划出唇边,右侧上唇处有黑色八字形胡须。经过此番彩绘化妆,使菩萨的面部极为生动而美观,且化妆技巧与当今女士们的化妆技巧一样。长裙系用宝蓝、石绿、赭石色组成边框,使裙部构成斜长方形图案,图案内用朱砂绘成红地,图案边框中用黄金錾成细线和三角、菱形图案,固定在石雕上,使边框形成极美的花纹带。菩萨像保存较为完整。该菩萨像雕刻技术极为高超,彩绘工艺极其精良,且彩绘保留完好。从造像的冠饰,斜肩等特征分析,与青州地区以往出土的有纪年东魏菩萨造像相同,其造像的时间应为东魏,据《嘉靖青州府志》记载,造像出土地点为北朝的南阳寺,该寺唐朝更名为龙兴寺。北齐彩绘释迦造像与东魏彩绘菩萨像1987年11月17日同出土于青州市驼山路南部。释迦造像用石灰石雕刻。像高97厘米,下有直径14厘米、长22厘米的榫。基座已佚。为单体圆雕造像。释迎造像螺形高髻,面相较清瘦,双耳下垂较大,眉目清秀呈微笑状;造像手施无畏与愿印,身着通体肥袖袈裟,内穿圆领长裙,赤足立于莲芯上。释迎造像肢体部分无雕刻衣纹,用躯体各突出部位表现其身材,为北齐特有的雕刻技法。释迎造像彩绘保留完整,色彩鲜艳如初。其面部、手、足的皮肤外露部分贴金;高髻、长裙的圆领,袈裟的周边用宝蓝色彩绘,长裙的下摆用赭石色彩绘,袈裟图案的花纹边框用石绿彩绘,袈裟的底色为朱红。边框图案制作极为精美,系用金箔制成宽不足0.5毫米的金线组成外框,框内用黄金制成三角、棱形的缕孔图案,用錾金技术固定于石头上,其技术高超而娴熟,花纹精致而美观。释迦造像保存完整,时代准确,其雕刻技术极为高超,彩绘工艺极为精良,并且彩绘保留完整,与东魏彩绘菩萨造像一样,释迦彩绘造像为北朝青州南阳寺的遗物,该造像与青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为同一寺院、同一时期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