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金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8:03 点击次数:119 文章作者:
——楚国金币。国家一级文物。中国最早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黄金货币,成色为93%-99%。楚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唯一铸造金币的诸侯国,楚国金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黄金铸币。爰(yuán)金是楚国经济发达的产物,是楚国商业繁荣的象征,它孕育在春秋中期,产生于春秋晚期,直到西汉中期才逐渐消亡,存世约四百年,是中国货币史上极具影响的黄金货币。对战国时期楚国黄金货币的称呼,由王毓铨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楚国所铸行的货币自成体系,总称楚币,它有三种类型:一是爰金,它是楚国金币、法定通货。二是楚铜贝,是流通最广的楚币,它是一种青铜仿制贝,形状很像一个背部磨平的贝壳。形状古怪故称鬼脸钱,每枚重量在3-5克。三是楚布,为晚期所铸行的一种异形布币。币身狭长,币面铭文“殊布当忻”,或译为大布当釿(jīn)或旆(pèi)钱当釿。早在晋代,就有一种带印痕的古代金版出土,到了北宋时,这种金版出土的愈加多了,人们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印子金”。再到清朝末年,人们才了解到印子金原来是旧中国时期楚国的金币。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大批印子金出土,其中近年有几次考古发现尤其引人注意:1970年在安徽阜南县朱大湾村发现楚金币两堆,共42块,1451克。1974年,在河南扶沟县古城公社(乡)发现楚金币392块,总计8183克。1979年在安徽寿县东津公社(乡)发现楚金币19块,总重5187克,其中有不少是完整的金版。1982年初,江苏省盱眙县穆店公社南窑庄村农民在水利工地挖出窖藏金器38件,包括重达9公斤的豹形金兽、反映先秦时代所有金属工艺铸造和装饰技术的错金银重络壶和总重11000余克的36块楚金币。2009年3月3日13:30分,中央电视台十套《科技之光》栏目首播专题片《池塘里的金币》,首播了专题片《池塘里的金币》,并于17:00复播。再现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刘庄镇国家一级文物——“郢爰”的发现和当地政府进行了紧急的抢救性收集工作。学生玩耍时发现水田里有发亮的东西,进入水田一摸,摸出金块,消息传开,附近大人们也加入到摸金的行列,先后共摸出21块“郢爰”。经过多次的耐心的解释和说服教育后,在当地群众的大力协助下,这21块“郢爰”又全部被找了回来。在这些楚金币中,最重的一块长12.2cm,宽8cm,重量610克,上有54个印戳,是迄今出土的最重的金版。它被确认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黄金货币。属国家一级文物。这么多楚金币的出土,充分说明黄金铸造币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另外,在楚国以外的陕西咸阳,也有这种金币出土。这至少表明,由于贸易的发展,楚金币已经流行到楚国的境外。现在,银行博物馆的钱币馆内展出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币,历经两千多年色泽不变,光彩依然。而同代的铜质铸币则黯然失色,铜锈斑驳,有的甚至氧蚀失形。早在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和沈括《梦溪笔谈》中就都有记载,惟将两字释为“刘主”,清李兆洛《凤台县志》中所记与上述相同,仅改篆文为“主刘”,都认为是淮南王刘安的药金。清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和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才考证两字为“郢爰”。尽管至今对“爰”字仍有不同的解释,但根据郢字,考定为楚国的货币,这已是确定无疑。楚爰金铸造方法原始,铸造形式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方形爰金是像豆腐干或邮票一样的小金饼,一寸见方为一“印”,铸造时不是一枚一枚单铸,而是铸造成一大块扁平的金钣,而后用铜印在金钣上钤上小印,使用时需临时切、割或凿成小块,称量。完整的金钣重约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除了特别大样的郢爰以外,一般的金饼,若是完整,则它的重量不外自三钱到五钱。金钣上金饼的数目,根据实物和土范看并不固定,有时十六方,有时二十方,有时二十四方,有人根据少数现象,就作出结论,说一方就是一两,一钣是一斤或一镒,这是不足信的。因为还有别的数目。实际上要看金钣的大小而定,金钣大就多打几印,金钣小就少打几印;而且在一块金钣上,印记的排列有的并不整齐。凿开的时候,也不可能准确。过去出土的金饼也并不是一方一方完整的。有时缺一点,有时只有半方,有时是三分之一,有时是两个半方连在一起,有时是一方半,有时是许多方连在一起而又残缺不全,所以流通时一定要经过秤称。就是比较完整的一方,也因金钣有厚薄,印记也有大小,不能求出一个标准重量。尽管如此,当时的铸造者决不会有意使它不等,他们心中应当是有一个标准的。只是由于技术水平低,而且不是一地所铸,所以分歧相当大。金钣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这些印记像图章一样,所以这种金币又被称为“金爰”、“爰金”、“饼金”“金饼”、“版金”、“金版”、“金钣”等,流通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宋代人也称之为“印子金”。金钣上铭文,文字多用阴文,偶尔也有阳文的,但极少见,而且不是楚国的常制。铭文有郢爰(yǐngyuán)、陈爰、专爰、鬲阝(隔)爰、颖、覃金、卢金等几种,其中前一字是地名,表示铸造金币的地点。后一字“爰”表示重量单位或货币单位,说法不一。楚爰金以“郢爰”为最多,开铸时期未定。郢爰在河南、浙江、山东、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都有出土。“郢”为楚都城名,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江陵,春秋时期楚文王定都于此,楚文王在位13年(前689-前677年)。楚昭王(前508年)时迁都于鄀(rùo)。楚惠王初又迁都于鄢,不久皆迁回,惠王在位57年(前488-前432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把郢攻下,楚都乃迁到陈。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53年)又迁都寿春,仍用郢的名称,凡迁都所至当时都被称为“郢”。根据考古发现,楚国金币的流通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湖北、湖南、广西、河南、安徽、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和陕西,湖北、安徽、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均有考古发现,其中尤以豫东、安徽、江苏出土数量最多,这种金爰北宋时寿州出土相当多,湖南也应当也有爰金,但未出土过,只出土过陶制的冥饼。长沙出土了较多数量的泥质金币,如五里牌5号楚墓出土了“郢爰”泥金钣。湖北没有出土,如果将来还没有金饼出土,那就说明它是迁都以后铸的。而且大概是考烈王迁都寿春以后铸的。寿春是铸造中心,其它几个比较大的城市也从事铸造,而且铸造的金饼不限于用本地的名称,大部分是用“郢爰”二字。据说河南出土的郢爰,篆法同寿县出土的不同,金色也稍淡,但金饼的成色一般都是很好的,有些接近纯金。“陈”原是陈国的都城,前534年被楚国灭亡,后在前527年复国,前478年又被楚国吞并。陈爰是前278年,楚国迁都陈时所铸。陈爰的出土量仅次于郢爰,陕西咸阳、安徽寿县等地都有出土,最大一块有17个印戳。“鬲阝”是春秋时期的小国,位于山东的南部,前256年被楚国灭,“鬲阝爰”是楚国占领后铸造的。“鬲阝”即蔡。蔡是西周分封的诸候。周武王的弟弟因参与武庚叛乱而被放逐,改封其子蔡仲,建都上蔡,前447年被楚国所灭。“鬲阝”金钣发现很少,河南扶沟金银窖藏中曾有出土。“口”是楚国小城历阳,在现在的安徽和县。“口爰”金钣在河南扶沟金银窖藏中出土一块。爰金中还有一种圆形戳记的,文字是“口”,释为“卢金”,卢是楚国的城邑。安徽寿县金银窖藏曾出土一块印数有21个印戳的,最重的一块有266.65克。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地方出土的饼状金币上面没有印文,有人认为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的金币,也有人认为它们是还未打上印文的半成品。郢爰还有银质的、铅制包金的,后者同陶饼一样是冥币。楚金币爰金货币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经济、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原因。1.从政治因素看,春秋中期是楚国的鼎盛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成王在其在位的46年中,励精图治、改革内政、问鼎中原,使楚国成为“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的南方大国。富庶的国家财力,使得楚国首先将黄金制成货币,应用于皇室收支和商业贸易。2.从社会因素看,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使地主的私有财富逐步增加。地主私财的增加,便会发觉农产品不是理想的保值工具,甚至铜铸币也不是理想的宝藏手段。当时也许不在乎堆存农产品所需要的空间,但农产品不能久存,因此黄金就取得了宝藏手段的职能,成为人见人爱的一种贮藏保值工具。这个时候,黄金已不仅用于制作饰物,而且已成为财富的同义语了。3.从经济因素看,经济的发展是催生楚金币的重要原因。楚国位于北方中原与岭南的交通中转站上,东连吴越,西通巴蜀,自然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楚国有重商的传统,在重商政策鼓励下,商人往来于通衢大道,货物流通于穷乡僻壤。楚国疆域辽阔,地方五千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楚国商业尤其是国际商贸业的发达,必然影响到货币的铸造。远距离间的经商活动要求货币必须是体小值大,便于携带;当商品交换达到一定规模时,小额货币已不敷需要,贵重金银币便应运而生,作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在楚国货币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便是黄金货币。因为黄金在溶铸过程中成色不一,在优等品上加印标识,以防假冒,实在是防伪的必要手段。爰金等的大量发现,说明贵金属黄金已经从单纯的保值过渡到支付流通,并被普遍应用。4.从币材资源因素看,充裕的黄金资源是楚金币产生的物质基础。楚国是古代盛产黄金的地区,因为楚国有许多产金区。例如汝、汉就是以产黄金而闻名的。管仲就羡慕楚国的黄金。北方所用的黄金至少有一部分是从楚国来的,《尚书·禹贡》提到扬州贡金三品的事。5.从楚金币制作技术看,战国时期,我国的金属冶炼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相当发达,青铜器铸造技术已十分精巧,铁制农具已大量应用于生产,黄金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技术进步为楚金币制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从已出土楚金币93%-99%的纯度即可见一斑。见“黄金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