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8:43 点击次数:79 文章作者:
——科研院所名。简称化冶所。在我国著名冶金专家叶渚沛先生的倡导下于1958年10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一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并重的综合性研究所。建所初期,所的研究方向、任务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来强化现有的冶金过程和发展新的冶炼方法,开发新型冶金设备。为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要求,近年来逐步调整了研究方向,目前以工程化学为主要学科方向,研究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重点解决生化、材料、能源、资源、环保等领域的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使之工程化、工业化。建所以来,化冶所为攀枝花、包头、金川等大矿及我国特殊丰产元素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出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对多相反应与分离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已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通过长期的科技积累,化冶所在多相反应工程、分离科学与工程、生物化工、材料化工、计算机化学,能源化工,环境化工,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但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造就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工程化学队伍。化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555项,其中获奖成果123项。化冶所设有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相反应开放实验室、计算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分离科学与工程青年实验室以及五个研究部。设有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无机化工(化工冶金)博士点和生物化工、无机化工(化工冶金)硕士点。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后勤服务社会化,化冶所设有中柯化工冶金新技术开发公司”、“北京伯美特生化材料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和“三诚科技服务中心”。全所现有在编职工39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导师15人、研究员(教授)34人,副研究员78人。化冶所与十几个国家的学术界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多次负责组织和参与组织在中国召开的较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中国颗粒学会挂靠于化冶所。以资源·能源的综合有效利用、资源再生循环及保护环境为目标,注重绿色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展分离提取、综合利用、清洁工艺及冶金反应工程学的研究,开发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新产品。非高炉炼铁新工艺关键技术及软科学的研究:工业废渣、废水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回收有价元素、清洁工艺、生产及重污染行业根治性改造、煤的拔头技术及低NOx无烟燃烧新技术、石油催化裂化、天然气利用过程中新型流态化反应器、燃料电池(SOFC)及镍-氢电池的有关材料及关键技术,等等。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