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8:01 点击次数:91 文章作者:
——清代戏曲名。又名《花子拾金》。高宗精音律。御制曲。剧情内容是:乞丐范陶(即饭讨的谐音)在街头乞食。一天,他在大街之上拾得一锭黄金,大喜过望,于是,他便演唱各种戏曲,时而庄重,时而诙谐,自娱自乐,非常有趣,最后,他以载歌载舞的形式下场。剧中对于范陶所唱的内容和曲调都没有具体要求。但是,此剧属戏中串戏,因此,无论是设计此剧的唱腔之人,还是扮演范陶的演员,都必须对戏曲的剧情、唱词和曲调具有广博的知识,连接自然,妙趣横生,同乐队的配合浑然一体,否则,绝难胜任。最早,《拾金》一剧多由昆曲、弋腔演出。此后,京剧及其它地方戏常演此剧,剧名有的改为《拾黄金》、《财迷传》等,并成为我国戏剧舞台上的传统剧目。乾隆爱好戏曲,六次南巡期间,其演出规模之大,阵容之强,次数之多,场面之奇,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乾隆于其间一次又一次的欣赏南方各地的昆、弋名家的精彩演出,耳目为之一新。对促进南方戏曲的蓬勃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及至垂暮之年,他仍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南巡的怀念之情,其中,饱赏南方梨园戏曲应是他留恋的原因之一。乾隆在昆曲等方面有很深造诣。如其不然,他又怎能根据《拾金》一剧的剧情要求,亲自设计唱腔呢?虽然,《拾金》一剧含有玩笑的情节,可是,在“玩笑”背后,恰恰反映了设计者的功底!南巡时,那位著名花脸演员根据剧情,将一句唱词改得既符合剧情,又使得乾隆赞叹不止。高宗大喜叹,厚赏之。这说明乾隆对这些戏该有多熟。他对有些唱段,可以说是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