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8:00 点击次数:62 文章作者:
——同“镏金”。在金属器物表面涂金的方法,也称火镀金或汞镀金。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主要用来装饰铜铁一类建筑构件和各式器皿。在青铜上鎏金的技术发明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从已出土的文物证实,在战国时期古人已发明了鎏金技术,但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有关“金汞齐”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的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鎏金工艺最早的记载见于梁代(420-589)。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明代方以智《物理小知》谈到:“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这是我国古代汞镀金的明确记载。这些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已晚了约8个世纪。也有认为比这个时期更早。《伴石斋古玉藏珍》认为,从四川三星堆(商代,商代文化相当于古埃及的新王国时期的极盛时期,也相当于古希腊文明的迈锡尼文明)青铜人金面罩头像上,就已反映出鎏金工艺的存在。鎏金是为器物上装点金黄色的外衣,既是为了美观,也可表明其特殊用途,说明它不同于其它器物的重要作用。这种工艺在以后的商周、春秋亦有所发展。但是以黄金包玉(鎏金)的装饰技艺则不多见。这是因为在古代,玉器本身就非常诊贵,为什么还要用黄金将它包装起来呢?鎏金就是把黄金剪碎后,与水银按1:5-1:7的比例在400℃的温度下使金熔化于水银之中,冷却后即成“金泥”。把金泥涂抹于器物表面,再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就固留在器物的表面了。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楚大官糟钟”来看,它的鎏金技术已相当成熟。鎏金技术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创研究、不断探索总结才创造出了这项工艺。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鼎”来看,造型有战国早期的风格特征,该墓出土的鎏金铜带钩等也为战国早期的器物。到了汉代,《汉书》“外戚传”记载“……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昌)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缸……”陕西茂陵一号从葬坑出土的鎏金竹节熏炉,炉盖外侧及圈足均刻有与“外戚传”大致相同的铭文。铭文中“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卢(炉)一具。”这两个可看出称谓基本一致。只是“黄金涂”与“金黄涂”之差。鎏金在唐代称镀金。《唐六典》中称金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镀金、披金……另见《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鎏金一词出现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见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韵》中,“美金谓之鎏”。现在的传统修复中“火镀金”也称“鎏金”与“黄金涂”、“金黄涂”,只是称谓上不同,工艺则是一致的。鎏金是把金子和水银合成“金汞齐”,将“金汞齐”涂在铜器的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后只剩下金子留在了铜器的表面而不脱落。铜器、银器都可以鎏金,但生杂铜不易镀上金。首先将要鎏的器物进行处理,磨细抛光,要达到平整光洁。最好还要用椴木磨碳磨细腻,总之表面越光细鎏金的效果越好。鎏金工艺分为四步:(1)配制金汞齐并用酸碱溶液清理器物表面。加工金泥,俗称“杀金”。鎏金需要用成色最好的金子。黄金延展性好;不溶于酸和碱,易溶于王水(硝酸与盐酸的混合液)、氰化钠或氰化钾的溶液中。首先,把金子锤打成极薄的金叶,锤打加工得越薄越容易溶化。锤打加工时,将赤金块(约百克左右)用长把铁钳夹住,放置旺火中烧红,夹出后待凉,使用开锤拍打(开锤就是打铜用的铁锤,一头是凸圆平面,直径约5厘米,另一头宽约1厘米左右厚度,长约5厘米,称侧开面)。用开面锤打金块的中间,2厘米宽的块,从中间开打,不需使用太大的劲,要一锤挨着一锤地打,往两边开打。打完一遍,放到火中再接着烧,红后夹出放凉接着锤打。打过几次后,再往宽里打,这样金子会越打越薄。打好的金叶,用稀硝酸涂抹,把金面上污黑的旧样咬除干净,用清水冲洗;把洁净的金叶用剪刀加工剪成细丝。加工好的细丝松软地团在一起,放入石墨坩锅中加热,然后倒入汞。汞,俗称水银,原子序数为80,是在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易流动,它的比重是13.54,沸点为356.90,在常温下不被空气氧化。金与汞的重量比约为1:7。加热温度700℃-800℃,使用较坚硬的约20厘米长的木棒搅拌。杀金的关键是看火候,凭经验,金化开后立即倒入清水中,就成了金泥。水中的金泥用手捏沙沙的,把金泥放入容器中,用清水浸漫过金泥封护严密。(2)抹金。往打磨光细的铜器面涂抹金泥,主要的工具用金棍(直径0.6或0.7厘米,长15厘米的紫铜棍)。两头锤打后锉成铲形,一头大,一头小,大头稍微弯,打磨细腻。金棍,蘸上硝酸(古代用盐、矾等混合物液体)剜金、银泥涂抹在需要鎏的铜器表面,均匀地涂抹,涂抹时要平实周密。花纹处,使用金棍的小头涂抹,尤其是精细的花纹处更要细致,反复多次涂抹金泥,要把整个器物全部抹均匀。抹完后器物发出白色光泽,用棕刷(刷油漆用的一种工具。用时将栓皮的一头切开,露出1-2厘米的棕毛)。在铜器抹好金泥的地方轻轻地擦磨、刷扫,把金泥均匀附在器物的表面。然后用热开水冲洗器物,其目的是为了将硝酸冲洗掉,然后把器物浸泡在清水中24小时,有条件的可在蒸馏水中浸泡。(3)开金,即烘烤镀件,促进汞挥发,使黄金保留下来。浸泡的器物从水中取出后,应尽快烘烤;烘烤需要用一种比较优质的木材烧制的木炭。把器物架放在炭火上,不停地转动,让金泥中的汞在火中蒸发掉。器物在烘烤转动中,时儿离开火,用棕刷子把金泥轻轻地按、蹭、顿、磨。当器物上有水银亮时,用棉花球将金泥擦擦,如果发现有小金疙瘩时必须要擦抹掉。器物移入高温炉火中烘烤,注意到受热一定要均匀,一般温度达到300多摄氏度时,汞就会不断蒸发,器物由银白色变成了金黄色,均匀的全部变成金黄色后停火,让器物自然慢慢的降温。(4)压光。目的是使镀层更为致密、光亮。操作得当时,镀层的颜色可长久不变。鎏金器物降温后清泡刷洗,使用质地软些的如木质盆,最为适宜。使用细黄铜刷子,蘸皂角(一种树上结的夹,将皂角折断数截,浸泡清水中,约半小时后,拨动水会泛起白色泡沫,可去污)浸泡的水,刷洗器物表面的浮黄,要轻刷不要过猛。器物会越刷越亮,发出闪闪的金色光泽。最后为使鎏金器增加光亮,还需要使用硬度较高的玛瑙压子(一种在硬器物上压光的压子),玉质的也可以用。蘸着皂角水蹭压,横竖走向要有顺序,用力要均匀,能压出细微的光亮。一件理想的鎏金器往往需要重复涂抹几次金泥、烘烤几次,如果金子丰厚,就要进行3-5次或更多遍的鎏。鎏金工艺历代相传不绝,至今在故宫博物院里还可以看到许多明、清时的大型鎏金器物陈列,它们虽然经历过几百年的风雨浸蚀,有的至今仍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养心殿的养心门前陈设着一对清乾隆年制造的鎏金铜狮和乾清门前放置着的五对鎏金大铜缸,虽说已几百年过去了,现鎏金依旧。鎏金器流传至今极为稀罕,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练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数。现代的鎏金生产工艺,大体分为以下几道工序:(1)配制金汞齐:金汞齐按金1汞7的比例配制。将金箔碎片与水银混合、加热、搅拌,至金全部溶解于水银之中合成银白色泥膏状金汞齐(俗称金泥),然后放入冷水盆中备用。(2)酸洗:用硝酸水溶液清洗被镀件表面,除去被镀面的污物杂质,以利于金属与被镀表面结合紧密牢固。(3)抹金:用扁头铜棍或棕刷,把金永齐均匀地涂抹在被镀器物表面,并且要边抹、边推、边压。这道工序是保证金层组织致密和与被镀面结合牢固的重要环节。(4)烘烤:将涂抹好金汞齐的器物放在炭火上烘烤,同时在表面层不断推压,随着汞受热不断挥发,镀层颜色逐渐由银白色变成金黄色,这道工序又称“开全”。(5)清洗。开金后的镀件。表面用酸梅水、杏干水等弱酸分别进行清洗。再用钢刷沾皂角水进行刷洗,使表面光亮。(6)压亮:用玛瑙压子或钢压于沿着鎏金表面顺序进行压磨,进一步促使金层致密。结合牢固,使鎏金表面金光灿烂,经久不变。现代的鎏金生产工艺,是在总结前人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历史上的生产技术发展十分缓慢,直到解放前夕,有些手工业的生产操作方法,仍然沿袭几百年、上千年前的传统方式,所以透过现代的鎏金生产工艺,也可看到古代鎏金生产的一些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