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药
发布时间:2022-03-02 16:47:56 点击次数:78 文章作者:
——指金丹。唐·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邱山居》诗:“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王琦注:“金药,金丹,上药也。”从古代金药到现代金药金诺芬Auranofin等,金以种种形式或形态用作药物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用金治病的历史最早始于中国,据推测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这已得到国际公认。人类发现金以后,直观的从化学角度认识到了金的“不朽性”、抗氧化性,于是机械地将金的“不朽性”联系到人的长寿和永生,产生了服食黄金以求长生不老的想法,这是用金作长生不老之药的原始思想。西汉桓宽所撰《盐铁论》载:“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东汉魏伯阳在其《周易参同契》中说:“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说得更明确:“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食黄金可以“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古代人们不能真正认识到金的不朽性的科学道理,因而产生了金的生命神秘性。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探求用金治病的原始研究,两者长期混杂在一起,产生了许多神奇的故事。由于人们对黄金是那样的痴迷,由于对金产生了生命神秘性意识,由于黄金昂贵难得,于是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术士们开始制作人造“黄金”,即用一些点化药剂与Cu、Sn、Pb、Hg等金属合炼,使之成为金黄色的合金或化合物,这种与黄金颜色相似的点化物或制成物称为“药金”。炼丹术的这项工作称之为“黄白术”。“黄”指黄金,“白”指白银。正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所说:“天地有金,我能作之,二黄一赤,立成不疑。”我国炼丹术中有关“化为黄金”的最早文献是《史记·孝武本纪》中记有“丹砂可化为黄金”。化作之金是为“仙药”。到了隋代,方士苏元明撰《宝藏论》记述有15种“药金”。该书成书年代为公元918年前后。《本草纲目》引录了这些“药金”,并指出它们是“并药制成者”和“并药点成者”,都是假金,性顽滞有毒。但自秦汉以来,至隋代初年,术士们炼制所谓长生不老的“丹药”、“仙药”品种逐渐增多,点化技术已日趋成熟。东晋葛洪认为“药金”比真金还好:“化作之金,乃诸药之精,胜于自然者也”。唐代方士张九垓在其《金石灵砂论》中也赞“药金”是“皆神仙药化,与大地争光”。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始于秦,盛于西汉至隋,唐以后就找不到新的“药金”名称了。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限制,“药金”曾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并皆“带有神秘色彩”,但尔后就消失了。其原因应该是李时珍指出的:“性顽滞有毒,求生不成,反而丧生,可谓愚也”。不过拿近代科学知识来评述古代“黄白术”尽管术士们原始目的是荒唐的,虽未炼成长生不老之药,虽未化成真金,但他们炼制成了一批“仿金材料”。在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中,考虑到金块和“药金”都是“重坠之物”,不能“久在肠胃”,同时由于黄金和“药金”的毒性,因此炼丹术士们转而企图制备出“可饮用金”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可饮用金”称为“金液”。见“金液”。除了金的生命神秘性意识导致食金和“黄白术”以及炼制“金液大丹”之外,古代也不断地探求用金治病的原始研究。在中国,涉及到金药的书籍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一系列称为“本草”的出色专著中,金被列为“矿物药”,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是“本草”类著作的顶峰,其中对中国古代金药做了系统总结,并将金药分在“金石类”。金药通常用于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在外科治疗上,如《本草疏经》载:“磨细屑,挑开疔疮头上,没入,能拔疔根。”《本草再新》说:治“痘疮诸毒,外用,研末撒。”《本草纲目》载:治水银入耳“以金枕耳边”;治水银入肉,“惟以金物熨之”;治风眼烂弦,用“金环烧红,掠上下睑内,日数次”;治风火牙痛,用“火烧金钗针之,立止”;用“金器煮汁,频频含漱,能杀粉毒”,服轻粉后,口疮龈烂等。这些治疗目的从药理上讲都是有科学道理的。现代冶金学告诉我们金与水银能生成金汞齐。因此这些外用金药都是古人通过实践的原始研究得来的。在内科治疗上,多种医籍采用金箔或金粉入药。中医认为“金(性味)辛、平。入心、肺经;有说入手少阴经,足厥阴经。功能主治:镇心、安神、解毒、治惊癫痫狂、心悸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发热作渴等。《海药本草》指出可治“肺损吐血”(可能系指肺结核病),这在近代医学上也得到了证实,1890年德国细菌学家Koch发现金的化合物对结核菌确有抑菌作用。《本草再新》载金药“利关节”(可能指治关节炎),而现代金药(如金诺芬Auranofin)则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非常有效的药物。因此古代金药“利关节”是现代金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最原始的研究。“方剂”是药物治病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在药剂配伍上,金成为一味很重要的组成药。其中一些含金方剂由于疗效显著而很有名气。值得一提的是治麻疹类的“紫雪丹”,它与牛黄清心丸齐名,是有名的清热熄风之剂,其组成为“黄金、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升麻、元参、甘草、犀角、羚羊角、沉香、木香、丁香、朴硝、硝石、辰砂、麝香、当门子。(煎水服)。该方剂中除含黄金外,另含犀角、羚羊角。据近代研究指出动物角中都含有金,因角组织中含有硫,易与金生成金—硫键而结合。中药“至宝丹”也是重要的清热熄风之剂,含有金箔。“琥珀抱龙丹”(育婴家秘方,治惊风)中含有金箔;“安神镇惊丸”(金鉴方,治惊风)中也含有黄金。除此之外,还有“金箔丸”、“金箔煎”、“金箔镇心丸”等金制剂。一些中草药中也会有微量元素Au,因此中药“一锅汤”中也许就含有能治病的金的化合物和微量元素Au。一些含金的有名中药方剂确有显著疗效,可惜没有人探求中药制剂中金的存在形态和治病机理,仍停留在经验用药的原始基础上。或者说中国的金药知识长期未能超出“本草阶段”。但这是一大笔“金药遗产”,值得后人去深入发掘,创造出新的有显著疗效的现代金药去为人类造福。在欧洲,直到17世纪Culpeper等人才推荐一种金药用于治疗忧郁、昏厥、发烧、癫痫之类的疾病,其治疗目的与中国古代金药十分类似,推断有可能是从中国传入到西方的。到19世纪欧洲采用Na(AuCl4)用于治疗梅毒,萌发了金化合物的药用。如前所述1890年德国细菌学家Koch发现KAu(CN)2对结核杆菌有抑菌作用才开始了金化合物在近代医药中的应用。1927年Land椴捎?金硫葡糖(aurothioglucose)治疗各种传染病,尽管该药对许多患者无效,却意外的发现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有所减轻。法国医生Forestier(1929)推断,由于湿性关节炎的病痛表征类似于结核病症,或许可以期望用来治疗风湿性疾病。他采用金硫丙磺酸钠(Sodium aurothiopropanol Sulfonate)作试验,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方面获得成功。Forestier继续他的试验,发现金硫丁二纳和金硫葡糖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非常有用的金药。这些都是注射药。人们认定了Forestier的发现和临床的试验结果,同时也注意到了该类金药的毒副作用。采用金化合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历史中,另一个突破性进展是1985年采用金诺芬auranofinR用作口服金药。这是现代金药的重大成果。自从口服金诺芬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以来,直到现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不过对金药的研究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新近Wigley和Brooks等人总结了金药的抗癌活性。Elsome和Parish等人研究了金化合物的抗微生物活性。令人惊奇和叹服的是近代金药的研究范围和治疗目的早已在中国古代先人们的视野之内。最后谈一下金的毒性。众多古代中国药典指出,“金有毒”,“生金有毒”(即未经熔炼的金)、“金箔亦不可多服”、“一切金银皆毒”、“五金俱有毒”等等,说明中国古代对金属元素的毒性和金药的毒副作用已有了深刻的认识。现代研究指出,吃食金箔超量中毒对皮肤粘膜、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及肝肾等均有毒害作用,部分病人接触少量金也可引起中毒或过敏反应。金箔中毒在消化道可使口腔、咽部、舌、齿龈粘膜发炎,并产生胃炎及溃疡性结肠炎、肝炎、甚至肝坏死。毒性反应的早期指征为皮肤瘙痒、产生各种皮疹(如荨麻疹、紫癜、斑丘疹)、剥落性皮炎、脱发、指甲有横纹等。如长期服用,则会发生金质沉着病,皮肤发生永久性变色。金箔对造血器官有毒害作用,可导致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可使毛细管通透性增加,以致发生各种出血,病人可发生脑炎、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结膜炎、虹膜炎、金毒性支气管炎、纵隔炎、胃肠蜂窝组织炎、穿孔性腹膜炎、阴道炎等。严重者全身发热水肿、衰竭等。尚有多发性神经炎、精神障碍等。晋朝贾后喝金屑酒中毒身亡,导致朝中大乱就是一个严重的中毒事例。根据近年来积累的大量医学及生物学知识,金被确认为有毒元素。虽然元素态Au毒性较小,但其化合物则毒性更强。现代金药虽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有显著效果,但也应注意在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注射金药后,可有速发血管运动型和迟发非血管运动型两种反应;皮肤粘膜反应;肾脏毒性反应;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肠胃道副作用;肝毒性;神经系统毒副作用;口服金药的毒副作用与注射金药有着相同的毒性谱,其副作用有:腹泻、疹、各种消化道问题、瘙痒、眼疾、口腔炎、血小板减少、蛋白尿、白细胞减少等毒性症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用药和细心监护。毒副作用严重者,应中止治疗。今后,金药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研究出无毒副作用的金药去为人类造福。(昆明贵金属研究所赵怀志《金药和它的毒副作用》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