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鎏金铁像
发布时间:2022-03-02 16:54:10 点击次数:50 文章作者:
——郑和纪念金属塑像。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将要到来的时候,有关郑和本人的一些新发现也在近两年浮出水面,特别是在印度南部城市发现了一尊明代官员的鎏金铁像,更是引起国内外关注。这尊鎏金铁像高33厘米,铸造精致。铁像上的大部分金子已被刮掉,但在耳根、鼻翼和衣服褶皱处尚能辨认出金子。此人面如满月,表情慈祥,腹部隆起,身穿圆领袍服,“白玉腰带”被突出到了胸部。左右手交叉扶在腰间,左手被衣袖遮挡,两袖均有纹饰,足蹬朝靴。从塑像服饰、衣冠、地域背景和铸造年代等方面来考证,并且对照国内出土的郑和塑像,这尊鎏金铁像应为郑和像。1405年7月11日,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明朝皇帝明成祖颁下诏书,让郑和率领一支由2万余人、200余艘船组成的舰队,出使南洋和西洋,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远洋航海,开始了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在随后的28年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这支浩浩荡荡的舰队,就像是一座随着季风在海上漂移的城市,将中国的声音带到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大地促进了亚非,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被誉为“世界和平使者”。从元代到清代,印度西南的港口城市生活着相当多的华人。柯枝和小葛兰曾经有远近闻名的中国市场。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中,每次都会在柯枝和古里补给食物和淡水,与当地人进行贸易,同时等候季风。船队一路航行过来,肯定会影响当地的经济文化,给当地华人带来声望和财富。当地华人不可避免地把郑和奉为财神或者保护神。民众造像与祈愿有着明显的关系。依据实地考察,郑和鎏金铁像应该被供奉在当时华人比较集中的柯枝。地方志记载,柯枝曾经有一座中国寺庙。当地华人铸造了郑和铁像,以香烛来供奉,目的是祈求郑和的灵魂保佑一方平安。在郑和航行过的地方,很多华人都崇拜郑和,甚至把郑和当成神来供奉。这不仅符合于当时的历史情理,也符合中国民间的造神过程。这尊鎏金铁像的铸像时间应在宣德九年郑和逝世以后至万历末年,这个时期应该是南亚华人最多的年代。在印度南部各个博物馆收藏的瓷器中,数量最多的是“大明万历年”青花瓷。这些器物是中国商人与当地人频繁贸易往来的见证。这尊鎏金铁像为太监形象,少了几分威严和刚毅的男子汉形象。这一形象更符合郑和的真实形象。据罗懋登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46回的描述,郑和“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三山帽牗中官帽牘是明朝宦官所戴的帽子。书中插图与这尊郑和鎏金铁像非常相似,腰间“白玉腰带”高至胸部,突出了郑和的官员地位。左手藏在衣袖中,也符合印度的社会习俗。印度人认为左手不洁净,故用衣袖把左手遮盖起来。令人惊奇的是,这尊鎏金铁像的造型与1992年6月22日在福建长乐显应宫出土的“巡海大臣”中的郑和塑像极其相似,两尊雕像交相辉映,郑和的长相和衣饰是考证的关键。根据明史专家万明、研究员刘如仲等学者的考证,“中坐抬头衣饰有花纹者应是郑和”。两尊郑和像,在中国和印度遥相呼应,印证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航海历史。郑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1382年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被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为朱棣的近侍。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拔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又将其提拔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见“郑和宝船金条”、“金银镶钻郑和七宝船模”。